科创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近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导相关银行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试点工作,试点拟在北京、苏州、浙江、山东、湖北、广东、深圳、四川等省市的分支机构开展。这意味着,此前只有部分银行有能力使用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融资有望在更多的金融机构推广,覆盖数量更多的科创企业,尤其是广大中小微科创企业。
科创企业往往具有轻资产、高风险的特点,缺乏担保资金和抵质押物,与银行传统的信贷模式不匹配。同时,科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研发资金投入大、技术转化周期长等问题。当前,绝大多数银行的科创金融产品本质上仍依赖于传统信贷模式,对于大量科技创新企业信贷融资存在不敢贷、不愿贷的情况。实践中,金融机构对于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应用依然存在一定阻碍,现有产品仍以短期为主,缺乏针对科创企业的中长期贷款产品。
科创企业发展离不开融资支持,需要更多的金融创新产品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要通过多种方式提升科创企业信用,打通企业缺乏足额抵押物或抵押物不足的融资堵点。目前,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交易、科创数据共享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持续推进,有关部门应更好协同发力,统筹推进各项工作。
要鼓励银行、科研院校和市场专业机构进一步加强合作,破解科技企业融资中遇到的各类难点。科技创新日新月异,不断催化出一些新业态和新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发展过程中,金融服务的深度、广度、精细度均有较大提升空间。银行应继续提升专业能力,打造更为专业的人才队伍,及时更新科技领域相关服务的知识储备,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同时,从制度创新入手,革新传统的信贷准入模式,利用更丰富的数据对科创企业实现精准画像,提高融资服务能力。
要加强顶层设计,汇聚整合各方面资源,完善配套机制保障,做好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服务,满足科创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打造更完善的科创金融服务生态。
此次,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和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银行“边试点、边优化、边总结”,结合试点的实际效果对评估方法进行分析、验证。同时,明确提出健全试点工作内部尽职免责机制,对经办人员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办理过程中已经尽职履责的,实行免责。一系列创新举措的推出,体现出了强化科技型企业金融支持的鲜明监管导向。期待银行通过试点工作实现“以点带面”,打通科技企业融资堵点,推动金融资源更多投向实体经济和科技创新领域,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金观平) 【编辑:梁异】
中新网长春9月14日电 (谭伟旗)吉林省2023年侵权假冒伪劣商品统一销毁行动14日在长春市开展。
工作人员正在销毁侵权假冒伪劣商品。刘栋 摄
据了解,此次集中销毁了去年以来吉林省市场监管、公安、农业农村等部门依法罚没的部分侵权假冒伪劣商品,包括食品、烟酒、鞋服、口罩、日化用品、建材、农资产品等10余个类别,涉及茅台、五粮液、青岛啤酒、香奈儿、LV、绿森林硅藻泥等80多个品牌商标,商品总重约25吨,货值265万余元。
据介绍,近年来,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高度重视打击侵权假冒伪劣商品工作,联合当地公安、农业农村等部门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坚持依法治理、打建结合,坚决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
截至今年8月,吉林省市场监管系统共查处相关案件2866件,案值1696万元,罚没4056.50万元。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介绍,吉林省市场监管部门将抓好源头治理,严查农资、食品、建材、日化用品、服饰箱包等重点领域,围绕大型商超、大型批发市场、商品集散地、城乡接合部、农村市场等重点区域集中开展专项整治,防止假冒伪劣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并最终流向消费者。(完)